青海.瑪多.黃河源
一直以來,黃河源對我來說只是教科書上籠統的巴顏喀喇山,但事實上經過近幾十年來專家的察勘,結合了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,已確認了卡日曲為黃河正源,並在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曲果豎立了河源的標誌。
那矗立在莽莽蒼蒼宇宙洪荒中的各姿各雅山,是怎樣孕育了黃河這樣偉大的河流?而黃河又如何在涓滴細流的艱苦童年,醞釀著成長後壯麗千年的大河之夢?這些想像深深地吸引了我,引領著我去探究。
從距西寧不遠的共和,驅車前往黃河源的第一重鎮–瑪多,一路上雖然海拔愈來愈高,但天清日朗,景觀壯美,仍使人目不暇給
宛如仙境的人家
是人類的道路硬生生地把草原分割了吧!羊兒們怎會知道他們擋住了去路?
還有什麼比天空更遼闊的舞台?雲朵儘管在天邊匯集起舞
綠得令人心曠神怡
五顏六色也別具美感
單車趕不上汽車的風馳電掣,汽車卻承載不了單車上的清風明月
道旁的路標竟然知道我的心事:那是我心之所繫,蠢蠢欲動的願望
這一場百花盛會雖然短暫,卻極盡了生命之美
摩托車取代氂牛,成為高原上主要的交通工具
然而氂牛仍是主宰高原生活文化的靈魂
瑪多海拔4200公尺,我們夜宿於此,人人睡得不安穩。為了進入黃河源,早上五點鐘就改乘吉普車出發,車子在一片黑暗中行駛多時,天終於灰濛濛地亮了,這才看見兩旁盡是平闊無際的荒原和沼澤,淺淺的水流漫過泥濘的路面,偶爾會見到三兩隻黃羊或藏野驢奔馳過草地。
又一段時間的行駛,終於看到了「鄂陵湖」,這湖南北寬,東西窄,形如倒掛的鐘,面積為618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17.6米,天氣晴和時,天空的雲彩,四周山巒倒映水中如明鏡般,被稱為「藍色的長湖」,可惜我們到達時飄著細雨,看不見她在藍天下獨自美麗,只有灰暗的湖水在長空下孤寂地仰臥著。
黃河源頭的另一姐妹湖–札陵湖,湖面海拔比鄂陵湖高22米,東西寬,南北窄,面積526平方公里,平均水深8.9米,湖心偏南是黃河主流線,遠看像一條乳色黃彩帶將湖面分成兩半,其中一半清澈碧綠,一半微微發白,因此被稱為「白色的長湖」。
在札陵湖畔,據傳唐朝時吐番的贊普曾在此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,當時草原夜晚,燈火通明,歌聲飛揚,舞影婆娑,場面隆重而熱鬧,如今只留下刻有「迎親灘」的石碣孤立在茫茫風雨中,做為這段歷史的印記。
鄂陵湖的西畔,措哇朵什則山腳下建有一棟措哇朵什則多卡寺,長達數百米的嘛呢石經牆排列有序,其間有幾座型態各異,用嘛呢石疊成的石佛塔,石佛塔之間由彩色經幡相連接,與湖水和措哇朵什則山相互輝映,蔚為壯觀。
登上兩湖之間的措哇朵什則山,天氣好時可以清楚地俯瞰鄂陵、札陵二湖,在海拔4610米的山頂建有河源牛頭銅碑一座,上有胡耀邦和十世班禪分別用漢文和藏文題寫的「黃河源頭」四個大字,雄壯的牛角直指天空,在鬣鬣翻飛的經幡中,堅忍地守著崗位。
人跡罕至的高寒地帶,不斷地飄著簌簌的雨,這已是一群沒有溯源經驗的遊客所能忍受的極限,是以全員下撤,循原路返回瑪多。但這豈是黃河最初始的源頭呢?在回程的左手邊另有一條岔路,從這裡走進更泥濘更艱險的道路,穿過遍佈大大小小湖泊的星宿海,就可以到麻多鄉,再順著狹長的河谷地帶向上走,在那兒,約古宗列盆地前方古老神秘的大山裡,正汨汨地流淌出哺育黃河的生命之泉。
究竟是怎樣的因素造就了一個強壯而綿長的生命,這其間蘊藏著什麼奧祕呢?我真的很想知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