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的邊陲–西藏阿里(五)
七、崗底斯賓館 4700公尺
在走過乾荒死寂的大地之後,大自然竟提供了一塊這樣瑰麗而寧靜的樂土,讓萬物在其間躍動滋長!
獅泉河(噶爾)在印度河上游的獅泉河邊,海拔4300公尺,面積約一平方公里,是阿里第一大城,你很難想像在無垠的荒山野嶺中,會突然出現這樣一個城市,各式各樣的店鋪林立,尤以飯館最多,修車廠的技術最為大家稱道,診所不少,而當然阿里地區唯一的大醫院─人民醫院也在此地了。噶爾為喜馬拉雅山、岡底斯山和崑崙山脈所包圍,新藏公路在此分為南北兩路,北路穿過藏北高原至拉薩,到札達、古格王國遺址和普蘭境內的神山聖湖,則須經由南路。我們欲至神山,就得先翻越岡底斯山,再下至岡底斯山與喜馬拉雅山脈間的地塹,穿行294公里,始能抵達。
王師傅真不負「王大膽」的「美名」,從未到過神山,卻也敢載著我們勇闖沒有任何標識的岡仁波齊峯,雖然大伙心裏早就有了一張地圖,但對於隨意分叉的路線,甚至於十多道的車輪軌跡,也茫然無所適從,只好遇到牧民就問路。過了正在興修中的噶爾新村後(這是後來才察出的),整個大地是一片空落落的沙土,連小草的踪影全無,一直到那不如,才有了稀稀落落的幾戶人家,這裏的氣候嚴寒,村民用泥土築成長方形平頂的房子,留兩個洞口,一個當門,一個當窗口,就算是住家了,而畜養的牛在光禿的地上認真地覓食,其實大地之上除了少許的荊棘和枯草外,那有植物可言,真不知牠們在沙礫間能尋找什麼?
離開那不如,車子幾個盤旋攀升後,就又進入了兩大山脈中的遼闊山谷,北面岡底斯山脈的山岩,平滑而少褶曲,色彩柔和豐富;南面喜馬拉雅山脈則多稜角皺褶,顏色土黃黯沈,兩山壁壘分明地屹立在這荒蕪的大地上,而山谷間則是開闊的平原。
從巴爾到門士之間,兩山漸漸有了交集,山路時而在喜馬拉雅山上,時而在岡底斯山間,交匯的山脈失去了兩山的特色,看來都是些如癩痢頭般的矮丘,山岩上漫佈叢叢的荊棘,過了門士,車子挨著山路而轉,過橋後,就進入了一段美麗而平曠的草原,南方的天際出現了納木那尼白皚皚的雪峯,北方的山峯也開始起了變化,在不斷地猜測期盼之下,神山漸漸露出了銀白色的頂峯,在穹蒼中瑩潔如玉,象泉河在神山前蜿蜒繚繞,深藍色的河水在淡黃和紅褐色的草叢中閃耀生輝,有從路畔飛掠而起的成羣小鳥,有在地洞間鑽進鑽出的灰鼠,更有那在草原上奔馳的黃羊,這是神山的領域,在走過乾荒死寂的大地之後,大自然竟提供了一塊這樣瑰麗而寧靜的樂土,讓萬物在其間躍動滋長,無怪乎藏人、尼泊爾人要不遠千里跋涉來此朝聖,因為除了神蹟,不可能造就出如此神奇的一片淨土!
神山下有一舉世聞名的岡底斯賓館,朝山的人們有些就投宿於此,我們到達時,天色已昏,賓館沒電,只能借助手電筒摸索,而僅能取得的一盆清水,在經過三人洗臉、洗手後,已形同墨水,還得利用來擦拭衣服上的厚厚塵埃,被褥有嚴重的霉味,但昭明兄說得有理:「被子雖然髒,但我們身上可能比這被子還髒呢!」既然如此,那還有什麼好怕的!在寒冷漆黑的夜裏和衣而眠,期待著明天能親炙神山腳下的土地,一睹祂聖潔的容顏。
八、巴嘎 4600公尺
湛藍的象泉河流向淺紫色的遠山,地毯般紅褐相間的草地,一直舖設到了天邊,五彩經幡飽漲的風帆,載著人們的祈禱,航向莊嚴的神山。
岡仁波齊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峯,被佛教、印度教、苯教、耆教共同奉為「神山之王」,海拔6714公尺,有人說它「山形如同橄欖,直插雲霄,峯頂如七彩圓冠,周圍如同八辮蓮花環繞,山身如水晶砌成,真是個玉鑲冰雕。」岡仁波齊不僅是自然美的象徵,也成為一種信仰的象徵,據說圍繞神山轉一圈,可洗盡一生罪孽;轉十圈可在五百輪迴中免下地獄之苦;轉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,而在馬年轉一圈,則可抵常年轉十三圈,因此在往神山朝聖的路上,信徒絡繹不絕。
雖然神山就在賓館後上方俯瞰著我們,我們駕著車子卻不得其門而入,只得到賓館附近找了位小弟帶路。繞神山一圈是57公里,約需二、三天時間,須自備食物、睡袋、帳蓬,未到阿里前,登賦堅持要繞神山,現在大家心照不宣,只要能登上附近的喇嘛廟─曲谷寺,就於願足矣!
曲谷寺築在陡峭的崖壁上,隔著一道河流仰望神山,垂直高度雖只兩百公尺左右,攀爬起來卻顯得吃力,原來這等同於爬五千公尺的高山。今晨了無纖雲,藍得純淨的天空襯托得神山峯頂異常雪亮,周圍的山岩層層疊疊,稜角分明,形狀奇特,簇擁著橄欖球形的尖頂,穩穩地座落在岡底斯山脈間,巍巍乎有帝王之尊。往喇嘛寺途中,不斷發現色彩繽紛或有美麗圖案的石頭,愈看愈稱奇,後來才發現這是神山的石頭,可不是嗎?一堆堆馬尼堆面向著高高在上的神山,寄託著人們卑微的心願,連同這裏所有的石頭、河流、廟宇,都在神山的轄區裏,喇嘛黝黑粗糙的面容和古老破舊的垣牆一樣飽經風霜,但是那知足安詳的眼神卻綻放著無比的光采。湛藍的河水流向淺紫色的遠山,地毯般紅褐相間的草地一直舖設到了天邊,五彩經幡像飽漲的風帆,載著人們的祈禱,航向莊嚴的神山。
瑪旁雍錯,海拔4588公尺,面積412平方公里,湖水最深可達七十公尺,是由岡底斯山的冰雪融化而來。信徒認為這裏的聖水可以洗掉人們心上的五毒(貪、嗔、癡、怠、嫉),清除肌膚上的污穢,所以不惜艱辛到此轉湖,並在此洗浴,還可帶回聖水饋贈親友,連唐朝高僧玄奘在「大唐西域記」也寫到瑪旁雍錯,稱其為「西天瑤池」,瑪旁雍錯成為聖湖,由來已久。
聖湖四面附近有四水之源,東面的馬泉河,北面的獅泉河,西面的象泉河,南面的孔雀河,分別為恆河、印度河、薩特累季河、雅魯藏布江的源頭,難怪佛教經典尊之為「世界江河之母」。
聖湖在巴嘎境內,從神山過去還得再行三十公里,我們從加油的招牌前抄右邊小徑而上,小徑順著陡坡起伏,愈爬愈高,只見藍色的蒼穹和黃色的草坡將天地一分為二,車子衝上坡頂,似要衝入雲霄般,到了坡頂,聖湖瑪旁雍錯赫然就在對面斜坡下,深藍色的湖水靜靜地仰臥在平緩起伏的山峯下,白雲在山間悠然徘徊,全然無視於要將我們趕離坡頂的怒吼狂風,而另一邊,在巨大經幡圍成的畫框裏,神山正在天地間展示著祂那絕世的姿容。
鬼湖拉昂錯和聖湖雖僅隔著一條公路,但我們也繞行了一小時左右才能抵達。冒著強風向湖邊走去,湖水較聖湖顏色淺濁,但波濤洶湧,氣勢壯闊,一身雪白的納木那尼峯,挺直著7728公尺的軀幹,矗立在湖畔,更增添了鬼湖雄偉的氣魄!
今晚勢必得離開連吃苦耐勞的王師傅都嫌棄的岡底斯賓館,而另覓民宿了,這家巴嘎的民宿,顯然幾乎沒有人來此住過,天氣太冷,老闆娘只露了一下臉就不見了,在這荒僻的天涯,夜晚只有星星閃爍的寒光,和那真正的「萬籟俱寂」。
《待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