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春色 〈旅遊東線〉
時值春天三月,梯田上的油菜花染黃了大地,粉牆黛瓦的村落裡處處盛開著酡紅的桃花和潔白的梨花,婺源正吹奏起了氣勢磅礡的田園交響曲,招引著來自四方的遊客…
李坑村 小橋流水人家
李坑距婺源縣城12公里,但從路口進村還有1公里路。這一公里路上小河蜿蜒入村,河畔楊柳依依,觸目是盛開的油菜花田,還有書院、寺廟、水車點綴其間,信步走去,宛然就是一副桃花源裡人家。
走過那些琳瑯滿目的攤販,向雄峙溪邊的這株樟樹打過招呼,就算是正式進入李坑村。
李坑靜靜躺在群山懷抱中,涓涓溪流穿村而過,古宅民居夾溪而築,青石板路縱橫交錯,正如李坑的一副楹聯所寫:「青山不墨千秋畫,綠水無弦萬古琴」,李坑就像一幅雋永的水墨畫,橋下流水琤琮地撥弄著萬古的琴音。
李坑雖只有二百多戶人家,卻架設了幾十座的石橋、木橋、磚橋,這些木橋大多是村民們用原木搭建的,看似漫不經心,實則巧奪天工。在這裡你會很容易從隔溪而立的兩岸走到對面人家去聊天…
村中最雄偉的橋樑是北宋大觀三年(西元1109年)該村進士李侃升為「中書舍人」時,用大青石砌築的「中書橋」。它是婺源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,但以今日來看長4米,寬2.5米,也在小橋之列了。
在李坑徽派民居中,不乏明清古建築,而且名人輩出,如今祖先遺留的榮耀成了觀光的資源,只見熙來攘往的遊客任意在街肆巷弄穿梭,而難得的是習於被打擾的居民,仍舊在擾攘中保有了昔日的生活作息。
看一個村莊也就是看山、看水、看樹、看橋、看屋、看人,李坑村可以說是六美具備了。
江灣村 源遠流長的蕭江氏族
五代時朱溫滅唐,宰相蕭遘的子孫避難到了婺源,改蕭為江姓,在雲灣等處定居下來,一千年以來,因婺源的江姓代有名人,連他們居住的這塊土地地名也從雲灣改為江灣了。
蕭江宗祠是江灣名人:江謙等人於1924年在家鄉所建。
曉起村 古樹撐起的綠天
曉起村始建於唐朝年間,始祖汪萬武逃亂至此時,天剛破曉,驚魂初定的他就把這裡叫做「曉起」。
與眾多徽州古村落一樣,曉起也有過自己的輝煌歷史,因此村中保留著不少精美的明清古建築,只是如今為了應運觀光需求,到處都是販賣墨硯、樟木製品…的小店。
其實曉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那些參天古樹,所以你一定要去村後山嶺上走走,其中最大的一棵古樟已壽逾千年,是徽州其他古村落無法比擬的奇觀。
環繞著村後山徑漫步,從攲斜騰挪的枝柯間,窺見承載著歲月的馬頭牆和在園圃間辛勤種作的村婦,只有在這裡,你還能看到未被時代洪流湮滅的曉起村恬靜的原始風貌吧!
江嶺 金光燦爛的大地
順著曉起村前的路向上行,山勢愈來愈高,路邊的田地則層層下降,一波波金黃色的浪潮從高處傾瀉而下,把整個天地潑灑得金光燦燦。
婺源全縣種植油菜花的面積多達五六萬畝,每到春天遍地是令人目眩神迷的花海,尤以江嶺的梯田成了遊客追逐的一道亮麗風景。
一幢幢粉牆青瓦的徽派古民居與青山綠水油菜花黃疊映成趣,形成了難以言喻的和諧美感,難怪婺源要被人們譽為〈中國最美的鄉村〉了。
《待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