婺源春色〈旅遊北線〉
思溪村 長壽老人的樂園
思溪村環境極其優美,一道清溪從村前輕聲穿過,一片古屋嵌於秀嶺之中,村落與山水配搭得十分和諧,自古就是個壽比南山,頤養天年的好地方。
思溪的大多數人家姓俞,於南宋慶元五年﹙西元1199年﹚為避戰亂,俞姓子孫來到這條溪邊築室而居。因取“魚﹙俞﹚”思戀溪水之意,村名遂稱為「思溪」。
「通濟橋」是思溪村頭最亮眼的風景,該橋是思溪村人俞宗亨建於明朝景泰元年,距今已有560多年歷史。廊橋青瓦結頂,長達22米,在明朝應屬於一個不小的工程了。
通濟橋的橋東側有河神祠,內供大禹神位,廊內兩側設有美人靠椅,供人休息。這裡有些小攤販,更多的是很多老人悠哉游哉地坐在裡面休憩、閒聊,好像這就是為他們設立的專屬包廂。
思溪村的「銀庫」建於清代中葉,這裡的銀子都是用來辦學、建橋、賑濟救災的,反映了思溪自古扶貧濟困的民風。銀庫的護牆牆基高達1.6米左右,全用大塊石板砌成,以防被盜。
「聊齋」故事的電影曾在此地拍攝,劇中聶小倩就是從這口井裡出現的。
「敬序堂」花廳,一派古色古香,是品茗、對弈、吟詩作畫理想之地。
走進「俞氏客館」,格扇門上刻著號稱一百個不同字體的「壽」字,足見長壽在婺源是圓滿人生的理想追求。
婺源自古就有敬老、尊老之風,在婺源優待老人自古就成為了社會風尚,清朝時婺源百歲以上的老壽星高達43人,在思溪的村落中穿梭之餘,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敬老、尊老的實證。
延村 樸素淡雅的清代莊園
延村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,村中建築多為明清時徽商晚年歸隱所建。
由於時間所限,對於延村只能匆匆行經其邊緣。霏霏細雨籠罩著異常沈寂的巷弄,石板上的路面像鏡子般地映出了古厝的倒影。
但是春花在春雨中灼灼地開放,這古樸的村墟在青青的山巒和悠悠的秀水環抱中,隱藏了無限的生機…
彩虹橋 長虹臥波的廊橋
彩虹橋建於南宋,距今已有八百多年,橋長140米,橋上六個橋墩,每墩上建有一亭,五個橋孔,每孔間都有長廊,這六亭五廊構成了長虹臥波式的水上建築。
在徽州的眾多古橋中,彩虹橋獨領風騷,其原因除了它身寬體長之外,還因其建築藝術十分科學,設計水準非常高超。
彩虹橋橋墩間距離不等,根據各孔水的流量合理分配。橋墩條石長短不一,石石相嵌,絲絲相扣。
彩虹橋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,實因它是一座廊橋。因為有了這長廊,從古至今,行人有了避風躲雨、乘涼歇腳的地方;鄉人有了聚會閒談、交流感情的地方;文人有了吟風弄月、長亭送別的地方;戀人有了眉目傳情、締結同心的地方。
長長的木橋本身就是一首詩,走在上面,你就會想起:「古木蔭中繫短篷,杖藜扶我過橋東,沾衣欲濕杏花雨,吹面不寒楊柳風」這樣的詩境。
其實你若不急著去婺源周遭的村落,婺源縣城本身也值得你徘徊流連了。婺源城的東、南、北三面被星江河水所包圍,雖說是現代的建設,但是仿古的造橋,橋下影影綽綽的繁花綠柳,也可提供你散步運動的好去處。至於那街道上的古建築已被摧毀殆盡,但總能尋得那一二殘存的巷道和徽派的古舊房舍,在這裡,歷史的腳步依然停駐,細細聆賞,你也還能聽到歷史的餘音,在逶迤的石板路上幽幽地迴響…
參考資料:發現婺源《廣東旅遊出版社》
留言列表